高校“翻轉課堂”改革路在何方
愛因斯坦說: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獨立自主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啟迪智慧,滋潤心靈,培養獨立人格,而不是打造千人一面的機器。
在信息時代,乃至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面對未來的挑戰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應對的。擅長記憶多少信息并不重要,能夠根據真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去獲取信息、協同他人、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認識自己、了解社會,并掌握終生學習的能力,這些才是教育的重點。高校“翻轉課堂”改革路在何方?
高校人才培養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形成的最關鍵階段,也是學生知識架構、基礎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從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在高校這一站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成功與否占有重大因素。
高校是“翻轉課堂”的主陣地,然而當前的大學課堂讓人憂慮,主要表現在:
第一、學生的參與機會不均衡,如果老師處在專心致志上課狀態時,他的教學控制范圍很小,就教室的物理空間而言,如果學生和老師的物理距離太大,勢必會相應加大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坐在教室后排與兩側的學生,總感覺與老師距離很遠,認為老師不可能注意到自己,因為造成學生的自我約束力降低,上課時更容易走神,甚至擾亂課堂秩序。
第二、教學方式的不靈活,在大學課堂中,老師更多地側重講授法,注重滿堂灌,很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沒有遵循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規律,不容易使課堂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活躍起來。
第三、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尚未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未具備科學的學習觀,在學習過程中以被動為主,這樣的觀念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比如學生在學習中看重的是分數,而且在課堂中學生經常是沒有問題提出的。

課堂不能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挖掘問題、提出困惑和發展創造性,課堂教學的現狀讓我們憂慮,所以,“翻轉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改革。
課堂教學改革,一方面需要實施高水平互動式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師生互動,鼓勵教學相長。主要包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室角色、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的轉變,“翻轉課堂”將“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灌溉式填鴨式的教學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和探究式討論”,將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養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引導者”,學習過程轉化為“重獨立思考和學習全過程參與”。
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強化教學過程評價、實施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優秀”考核標準、實行動態及格線等改革舉措,促使學生真學、真想、真領會。
高水平互動式課堂教學改革和評價改革,需要與之對應的學習環境也發生變化。

學習環境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需要從動力維持、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和媒體傳輸四個方面來考慮,以促進學習的過程和資源,而學習環境的設計其實就是對支持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資源和過程的設計。
學習環境必須能支持教與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利于交流、協作和共享;需要容納多種教學法,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式學習提供支持;需要不只有設備與技術的先進性,而是能夠靈活運用技術和工具來支持學習過程,能夠支持即時反饋、過程性評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從教與學的角度實現促進學習的智慧。
高校“翻轉課堂”改革路在何方?當今世界在快速變化,知識呈現爆炸式增長。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大量地以數字方式存儲在網絡上,人們很容易在網絡上找到各種信息。學校不再應該只是一個傳遞知識的地方,學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發展出應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