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本土化而非簡化
翻轉課堂教育模式雖然火遍全球,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下國內當下的教育背景呢?目前粉筆黑板仍然是我國課堂教學工具的主流,并且教學效果依然不減當年,如果說現在完全拋棄傳統的粉筆與黑板,那么目前的教學肯定無法進行。如果翻轉課堂真的在我國實施的話,它應該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要有足夠多的優秀教學視頻,通常這些教學視頻是由任課教師錄制并后期制作,那么如果教學視頻不好看、不優秀的話,學生是沒有興趣去看的,更別說是提高教學效果了,基于這一點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視頻制作技術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而這一條件就目前來看是不太成熟的。
其次,翻轉課堂對于學生的自律性和意志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這種自控能力不是一兩天能夠訓練出來的。翻轉課堂應用到高校教育教學中比中小學要容易一點,但是對現在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實現,因為基礎還是沒有完全達到要求。

翻轉課堂的大規模使用的條件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簡化版的“翻轉課堂”橫行:簡單的認為翻轉課堂模式就是:
●視頻取代面對面授課
●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自主時間與教師參與關鍵學習活動
●之所以叫翻轉課堂,是因為過去的“講課”已經可以通過授課視頻由學生在家里完成,而過去的“家庭作業”卻被拿到課堂上完成。
簡化版的“翻轉課堂”實際上是扯大旗、喊口號,甚至從某方面來說,還不如我們的傳統教育。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本土化,需要符合放下教育的基本情況:
目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本土化主要通過以下兩種路徑:
1、對國外典型教學模型的進一步完善
國外典型的教學模型是基于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所構建的,不可能完全適應中國的教育場閾。鑒于此,通過對國外教學模型的完善,使其更加契合中國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失為本土化探索的一種有益嘗試。

2.基于相關理論的理想化建模
與第一條路徑不同,理想化建模這一路徑下的模型構建并不以某一個教學模型為特定的原型,而是根據翻轉課堂的理念和內涵,結合相關理論,構建一種理想化的模型。
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這種路徑下所構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其背后的側重點仍然有所差異,但大致呈現出四條發展線索。
線索一:融合基礎理論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有研究針對已有翻轉課堂模型中過于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相對忽略教師教學活動的情況,根據翻轉課堂漸進式知識內化的特質和翻轉課堂的構成要素,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設計了系統化的教學模型。此外,還有研究從方法論的層面,以基于設計的研究范式為指導,構建了適合實驗教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線索二:融合其他教學模式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基于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講授、輕實踐”、多媒體式滿堂灌、師生缺乏互動等不足,將混合式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相融合,設計了包含教師在線模塊、教師課堂模塊、學生在線模塊、學生課堂模塊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亦有研究基于教學中存在的師生互動缺乏的問題,將參與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相融合,設計了基于翻轉課堂的參與式教學流程;還有學者針對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課前、課中、課后活動的設計和銜接,構建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線索三:側重于支持服務系統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點,也是翻轉課堂實施所面臨的一大挑戰。現有研究中有的是基于校內信息技術工具(電子白板、交互白板等)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有的基于校外資源(云端資源、QQ群、網絡平臺等)構建教學模型;還有研究則是基于個人學習平臺(電子書包、電子課本等)構建模型。
線索四:基于非信息化環境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翻轉課堂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現有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大多都強調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但是對中國的中小學校而言,一方面,我國廣大地區的中小學無法提供支持翻轉課堂的信息技術。
總結: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國內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引進、介紹國外經驗,到進入到本土化的探索階段,在模型構建和實踐應用層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翻轉課堂引入國內的時間畢竟還比較短,學界對其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本土化而非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