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室的功能研究
未來教室的功能研究
當前有關“互聯網+教育”抑或“教育+互聯網”的觀點紛爭,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對于學校教育實踐變革的主動或被動的深刻影響,表明技術與教育的學理研究業已構成教育學理論的一個重要學術領域。

研究的問題是:未來教室的功能
通過走進“未來教室”的研發建設現場、項目管理現場、課堂應用現場和走進教師的教學生活進行研究資料的搜集工作。收集大眾媒體、學生、家長、教師和研發者對“未來教室”的認知、疑問和建議等資料;目睹了未來教室在學校中的境況、遭遇及課堂教學應用的場景;掌握了項目管理者推進未來教室課堂應用的策略和措施等材料。
本文的研究結果及發現如下:
一、未來教室和未來課堂是一對歧異術語,需要對其進行規范和重新定位:未來教室是一種以技術為支撐的新教學環境,未來課堂是建立在未來教室基礎上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形態。
二、未來教室的課堂結構相比于傳統課堂結構更加復雜,課堂結構的組成要素已從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五要素”(一個教師、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學習的學生、固定的時間、封閉的空間)演變為技術背景下的“新教育五要素”(多位教師、分層分類的教學內容、個性化學習的學生、靈活的時間、開放的空間)。

三、在S市借助未來教室的課堂變革實踐中,未來教室教育功能的演進過程大致經歷了“承擔展示參觀場所的功能”、“承擔做公開課場所的功能”、“成為常態化教學場所的功能”三個階段,其過程是循序漸進和坎坷復雜的。
四、概而言之,未來教室主要具有四項教育功能:
①顯性正功能重點表現為兩方面:更有利于知識的傳遞、接受和發現;更有利于課堂內外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②顯性負功能表現為由于技術的不穩定、教師操作技能的不熟練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性;
③隱性正功能變現為有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發展;有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④隱性負功能表現為削弱學生讀寫算能力的培養、導致思維方式的碎片化。
五、未來教室教育功能的正常發揮受制于一項新的課堂教學規范,即教師的“課堂技術規范”的遵守和運用。這種課堂技術規范主要涉及教師對待技術的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責任與義務等方面。

未來教室的功能與結構總結
未來教室一方面具有教育的正功能,表現為更有利于知識的接受和發現、有利于增強課堂內外的人際互動,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同時也具有明顯的負功能,表現為受制于技術本身和教師操作技術的能力從而弱化了課堂教學秩序的穩定性,尤其是對學生讀寫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思維碎片化的可能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