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學習方式轉變促進教學目標提升
“翻轉課堂”學習方式轉變促進教學目標提升
眾所周知,“翻轉課堂”起源之一是孟加拉裔的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Khan)創立的可汗學院(Khan?Academy)。
經過多年的發展,可汗學院也充分地認識到,如果它想成為一個在線的教育機構,而不只是一個為部分學生提供在線學習輔導的機構,課程設計室至關重要。為此,該院為學習者建立了“知識地圖”,以幫助他們確定學習的起點。與此同時,他們還開發了為確定學習起點設計的“前置測驗(Pretest)”。在學習一個知識點之前,學生需要先做幾道作業題,對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測。如果學生遇到了問題,可以看視頻講解,也可以看解答的提示。這樣,學生看視頻上的知識講解時,就是帶著問題來看的,是在進行積極學習。

從內容上看,西方的慕課大多數的時候提供的只是碎片化的知識點,是一組可擴充的、形式多樣的內容集合,這些內容由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教育家、學科教師提供,匯集成一個中央知識庫,就像網站一樣。這些內容集合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被“再度組合”——所有的學習資料不必堆砌在一起,而是通過慕課彼此關聯。
基于系統設計的碎片化學習方式
在中國,由于中小學的課程主要是以教學目標或課程標準為基礎的,并且我國基礎教育的慕課在一開始就與“翻轉課堂”的理念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微視頻為載體的慕課加“翻轉課堂”的先學后教的模式。因而,在提供碎片化知識的同時,讓教師與學生共同理解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模式,我們把它稱為“基于系統設計的碎片化學習方式”,這一方式的特點就在于它緊扣教學目標,始終圍繞課程標準。借助于系統設計,教師希望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厘清學科的知識結構,使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基于系統設計的碎片化學習方式”與純粹的碎片化式學習會有一些不同,因而,它在結構形態上與西方基礎教育的慕課也有一定的區別。
學習方式轉變促進教學目標提升
當代教育正在從“知識本位”走向“綜合素質本位”,即走向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融為一體的教育。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知識的掌握,可以通過課前的微視頻自學來高效地完成,課堂上多出來的時間,則可以更好地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養成科學研究的態度,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相應的技能。而社會人文學科的教學,則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展示、辯論、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達力,培養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一開始就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在由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與C20慕課聯盟發起的全國中小學教師與高等學校師范生微視頻大獎賽中,涌現了一批學生喜聞樂見而又思想性很強的作品。美術、體育等學科的微視頻也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呈現,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此外,C20慕課盟校也正在開發一批諸如“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系列微課。
有人擔心,慕課提供的只是虛擬的網絡環境,它有可能弱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有可能削弱學校德育。其實,中外中小學的實踐表明,慕課加“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恰恰為師生間的深度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先學后教”模式的改變
微視頻主導的網絡條件下的先學后教,和以往導學案或講學稿主導下的先學后教的模式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講解生動。視頻上,優秀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顯然比起一張紙的導學案或講學稿來,更討學生喜歡。
(2)反饋及時。無論是課前學習后的作業反饋,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反饋,在網絡背景下,都要比紙質的導學案,及時、迅速,并且節省了教師大量的機械批改作業的時間。
(3)易保存檢索。電子資料比起導學案來,更加易于學生的復習,易于學校的保存與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