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上的高效能
翻轉課堂上的高效能
一般認為翻轉課堂“翻轉”的是教學流程,即由傳統的“先教后學”,改為“先學后教”。翻轉課堂的基本要求,是把網絡學習納入組織化的課堂教學流程,學生必須較高質量地先行完成學習任務(視頻中會設置問題、習題等跟蹤學習效果并控制學習過程),以保證課堂交流的高效率。
實際上,翻轉課堂所依托的授課視頻承擔了“網絡家教”的角色,教師是虛擬在場。而常規課堂教學也并非是絕對意義上的“先教后學”,老師一般都會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不過對預習效果難作硬性要求和嚴格評估,默認學生對新內容的知識掌握為“零”,在實際講課時仍然會“從頭說起”。

翻轉課堂與常規課堂的主要區別在于“教”與“學”的孰先孰后,而是孰顯孰隱。常規課堂中,“教”是顯性的,“學”是隱性的;翻轉課堂中,“學”是顯性的,“教”是隱性的。
另外,交互性被認為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色和優勢,而常規課堂教學也存在交互性,學生發言、提問、上黑板做練習、做演示等等,都是穿插于講授之中的師生互動。相比較而言,翻轉課堂的課上環節是更高層面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高度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則答疑解惑啟發思維。

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轉課堂的主要價值在于問題導向的知識生成價值,即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經過互動探討,加深知識理解,產生“新質”。
值得注意的是,翻轉課堂將學習的掌控權交給學生的同時,對教師與學生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信息技能、問題意識、心理品質,才能使翻轉課堂真正成為富有成效的互動教學形態,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翻轉課堂的高效能取決于教師、學生、教學媒體三方面的高效能,缺一不可。
第一是自學的學習效果除了學習者的努力程度,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心理品質,這不僅需要學生對知識有較強的理解力,還需要具有較強烈的求知欲、較好的堅持力、較強的時間管理能力等。
第二是教師在翻轉課堂上的高效能。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要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生成式的教學互動,需要更為廣博的知識儲備、更為敏銳的信息篩選、更為靈活的現場把控,才能聚焦問題、層層推進,促進認識深化。

第三是教學媒體的高效能。不管是授課教師自己制作,還是選用網絡資源,教學媒體在內容上對學習重點難點的講解、演示等必須優于現行教材,在技術上保證易操作、有反饋。如果以上條件不具備,這種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特色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單純的課堂教學,如果不顧現實條件,很容易陷入“翻轉課堂”形式化的誤區,徒有其名而無其實。
翻轉課堂的高效能取決于教師、學生、教學媒體三方面的高效能,導致當下的翻轉課堂很難在二、三線城市發展,所以翻轉課堂還有一段很遠的路要走。
